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的通知(穗府函 [2018] 224号)
广州市人民政府於2018年09月14日印发《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推动广州与香港、澳门和深圳的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及跨区域合作、透过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大赛、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引进港澳地区人才。
相关连结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三年行动计画(2018-2020年) 的通知(穗府函 [2018] 224号)
主要内容
广州市人民政府於2018年9月14日印发《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下称 “《计划》”)。《计划》主要内容包括五个重大行动和五项保障措施。
五个重大行动
一. 开放创新新格局拓展行动
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优势,推进“一带一路”创新合作。
主要任务包括:
- 推进香港与广州、深圳、澳门的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建立“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各段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和产业功能布局的衔接机制;
- 建设广州“核心创新平台”和“重要创新节点”,使广州科技创新走廊得以与“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有效对接;
- 推进穗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深化穗港澳科技创新交流合作;
- 引进港澳地区优质科技中介服务和管理人才;
- 打造港澳技术成果产业化聚集区、高端产业对接核心区,推动粤港澳合作和湾区经济发展;
- 积极参与支持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大赛、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创交广东等创新创业活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共同体。
二.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行动
具体任务包括建设国际一流开放创新平台,例如加快建设南沙粤港澳深度合作创新发展示范区。另外,广州市亦会引进香港科技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中心在南沙落户,支持粤港澳转化医学联合研究平台、穗港高校协同创新研究机制(联盟)、华南针灸粤港联合实验室等联合创新平台建设。
三. 科技产业创新主体培育行动
主要任务包括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升行动、企业上市挂牌行动、独角兽企业发现培育行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中小创新企业成长行动。
四. 创新产业新支柱构筑行动
推动到2020年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人民币4000亿,占GDP比重超过15%。
五. 综合性国家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共建共享行动
主要任务包括建设多区联动创新平台、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建设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提升孵化育成加速发展平台、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五项保障措施
一. 制度保障
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具体措施包括:
- 推动市财政科技经费跨境进入港澳地区合作研发、支持广州地区科技中小企业与港澳大学科研机构展开技术合作;
- 鼓励港澳地区高校、科研机构牵头或参与申报市科技创新发展专项项目并获得财政科技经费支持;
- 推进穗港澳法律规则对接,统一行业标准和认证标准,在经贸保护、金融合作、专业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方面和港澳法律体系全面对接,求同存异。
二是优化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根据政策实施效果评价,调整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三是协同推进“三区联动”发展,发挥政策叠加优势,吸引创新资源集聚。
二. 人才保障
一是引进重点人才,包括落实市“1+4”人才政策和人才绿卡,引进及培养一流科学家和创新团队、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以及具有成长为两院院士潜力的人才等。
二是优化国际人才工作环境、 提供居留、就业和居住方面的便利措施,包括:
- 简化外籍高层次人才居留证件、人才签证和《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办理程序;
- 对长期在广州工作的外国高端人才(A类)优先办理2至5年有效期的《外国人工作许可证》;
- 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事项”下放各区实施,增设服务窗口;
- 允许符合条件的优秀外籍高校硕士毕业生在华工作;
- 实行科研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赴港澳可按需申办多次签注政策;
- 港澳地区高校毕业生可直接向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州)园区或中国(广东)自由贸易区南沙新区片区管理机构申请在“双自”区域就业创业。
三是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体系,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及核心团队,给予资助奖励,办理积分引进人才入户,具体措施包括:
- 对创新领军人才、产业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给予资助和奖励;
- 对企业通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进创新领军人才给予补贴,对优秀服务机构给予奖励;
- 完善居住证积分人才引进政策体系。
三. 资金保障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模式,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科技配置模式。
二是加快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推动风险投资、科技信贷和新三板科技企业融资发展。
四. 用地保障
优先规划创新发展用地,推行差别化供地机制,采取招标、拍卖、挂牌、协议出让、划拨等方式优先保障科研用地类项目供地。
五. 文化保障
实施提升公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加强科学普及,办好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普基地、科普品牌活动和广播电视科技类节目。